版主:眉子  

中国的对外用兵之道 (续) (原创天地)  5463次阅读

作者: 不列颠地主 @, 发表于: 2017-08-13 (2440天前)

观看【不列颠地主】的博客

中国的对外用兵之道 (续)
地主在上一篇初步论及了所谓"贵族精神"的用兵之道,即先礼而后兵。在所举的那几个例子中,纣王和宋襄公是失败的贵族,晋文公是成功者。中国的先哲们对上至军国大事、下至处世为人都有广泛而深刻的论述,历史上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范例都很多。千言万语再汇成八个字,上一篇已经说了,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当然,这句话容易理解,但并非人人都知道这八字其实有一前题,即”富国强兵"。换句话说,若是穷得饭都吃不上,或尽是些文官爱财、武将贪生之辈,你根本不配谈这八个字。比如说东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就是卧薪尝胆的那一位,他当时就不配谈"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他得继续努力装孙子,好让吴王夫差早日放他回老家。并且这勾践是典型的小人一个,这种人和贵族不同。
那说谁呢? 说说秦国的兴衰,说说秦国是如何实现了"好战必亡"的。那就得从头说起,秦国的起源,其兴,其亡。
其实这个题目一点都不新鲜,比如说西汉初年的贾谊是一位大学问家,他就写过一篇《过秦论》,这篇雄文文采之精谌、观点之鲜明、语言之犀利,历来为国学大师们所称道,并曾入列中国大陆六十年代初的中学《文学》课本。地主在此并不参照贾氏之论,仅说一回何以秦国好战而必亡。
秦国的先人若是上溯到我中华的"人之初",亦是炎黄子孙,其始祖曾辅佐大禹治水之功,在夏商时期居于西域边陲,今甘肃的天水一带,为一部落。关于这段历史,可考的文字历史非常有限。据称,秦人祖先为西周天子养马有功,被封在今陕西省的西部的岐山以西。前些年有一央视的考古片子报导中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岐山县境内有农民耕地时发现一处大型帝王陵墓群,被鉴定为西周王陵。由此,专家解开了一个迷团,即为何周室将秦人封于此地,原来是为周室看坟的。
诸位! 可别小看了这看坟的差事,因为中国人历来将祭司作为社会、家族、人生之大事,想那《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和黑娃,不是也把能进祠堂看作比命还重要的名份? 况且岐山已在关中平原的西端边缘地带,再向西即是游牧犬戍常常侵袭之地。由此可见秦人还是颇受周王室的倚重的。后来在幽王之乱、平王东迁时,秦人护驾有功,终于得以封国,由奴隶熬成了将军。不仅如此,西周东渐之后,把黄河以西、渭水两岸的周人的祖产等于是一下子甩给了秦人。从此,历代的秦国国君在这块土地上苦心经营,终于由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弱国逐渐成长为一个令天下人侧目相看的西方大国。
后世所公认的秦国的强盛始于秦孝公当政时期开始实行的新政。记得当年那些秀才们不知是哪根筋不对了,批林批孔时期忽然开始大树历史上的法家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那位引导秦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公孙鞅。
公孙鞅是卫国人,又名卫鞅。卫国在西周时期曾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到春秋时期亡国,被兼并。卫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南安阳、濮阳和河北邯郸一代,在商代时属于朝歌,商族的核心区,在归属周朝之后,原来的商民仍在。到了春秋时期,那时是文士、策略家、纵橫家的天堂,这个局面是人所共知的,咱不多说。只说这卫鞅也是练就了满腹经纶,却是怀才而不遇明主。为何? 因为他那套东西涉及到利益再分配,自然是动了某些人的旦糕了,所以转来转去不被人待见。于是他去了秦国。这后边的故事俺就省略了,第一步是立木为信,将一根木头从城北扛到城南,就给了一麻袋黄澄澄的金子。这在当时,被看成了神话似的,却是真的。
为何如此? 诸位想想,原来在周代,诚信就己经成了奢侈品了,言而无信是常态。于是乎,此信一立,公孙鞅的话成了“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的首个践行者,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社会的能量,秦国的发展一发而不可收。以后的故事很多,一代代的杰出人士来到秦国成就了个人梦想,范睢,百里溪,李斯,韩非等等。虽然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后为旧贵族所不容,被控告谋反、战败、身死、尸身被处以车裂之酷刑,但他的一整套富国强兵的政策却被保留、继承。秦国强大了,到了赢政当国时期,河东六国捆在一起也干不过一个强秦,终于由秦一统天下。
但是,秦国到秦帝国,由始皇帝传至二世,"坑灰未冷山东乱","楚虽三户,亡秦者楚”。
为何? 下回接着说。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打开手机微信,选【发现】->【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选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