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眉子  

中国的对外用兵之道 (再续) (原创天地)  5341次阅读

作者: 不列颠地主 @, 发表于: 2017-08-16 (2437天前)

观看【不列颠地主】的博客

上篇介绍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的强大。秦国经历了在人口、彊域、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空前的强盛。从军事扩张的角度而言,秦国自国君、贵族、官吏、到平民、再到外来移民,形成了一个结构化、管理有序、高效率的战争机器; 严刑竣法形成的政治高压使得秦国的政令军令畅行无阻。这个办法自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军事到民事都是行得通的,它应该是秦国强盛的一个立国之本,从徙木赏金立信到杀人立威,都讲的是一个"信"字,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前些时听央视"百家论坛"里一位学者讲学,讲西周的国君周文王,而西周正是秦国的前朝旧地。这位学者以《封神演义》中提及的一件小事讲到被塑造为万世之明君楷模的周文王姬昌必定是一位治国严厉的君主。当文王路遇一个失手伤人命的青年男子时,按刑法应处以他极刑,但又没有时间处理。文王竟然能"画地为牢"而将此人框在原地,而此人竟也毫无逃逸之心。为何? 只能是因为他逃不掉,而且一旦被抓回后的惩罚更重。当然,史家为尊者讳,没有人深究西周的刑罚到底有多严厉。也许,只能是也许,自西周到秦国,严刑峻法有延续性? 留待历史学者们考证去吧,这里只能说到"也许"。
秦国历来对移民采取开放的态度。前一回提到的几位在秦国的强国历程中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国务院总理"级人物,按现在的地域而言,他们是河南人,属于"外国人"。公孙鞅来自河南新乡或安阳,李斯来自河南驻马店的上蔡县,而百里奚被称为“五羊大夫",更是秦国用五张羊皮从河南南阳"直接引进"的人才,从奴隶到高级白领是一步到位。现在的海外华人社会中,不少人在追求着要"融入"美国英国社会,俺地主怎么听着像是有人要哭着喊着当HJ似的? 这可能吗? 看看美国的两院、行政机构、美军参联会成员中,有谁是被融入的外国人? 就一个奥巴马总统有外国血统,他还把出生证藏着掖着不敢拿出来。但是,这些在当时的秦国都不是事儿,中国人在两千年以前就有了吸纳外来移民的成功经验了。哪位有兴趣、有运气者若沿着地主这个思路往下挖一挖,写本书,说不定也能弄个文学诺贝奖啥的,还得比莫言的红高梁、丰乳肥臀更上档次。
秦国的开放态度不仅是针对高端人才,对平民的引进所起的作用更大。据史料介绍,秦国实行耕者有其田的鼓励农业政策。大量的来自关东(指函谷关,不是山海关)的六国平民为了躲避战乱或怀着发财梦来到秦国当了农民牧民。由于秦国以军事扩张为国策,秦人当兵者多,这些外国移民的到来正好填补了基础产业的空缺,成为富国强兵的重要因素。
在军事方面,秦国军队实行了一项行之有效的奖励军功制度,每逢战事,以杀死敌军的数量而论功封爵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将这项制度的实施看作是秦国练成虎狼之师的关键措施,看来是有道理的。其实,数人头论军功应该是一种最原始朴实的军事奖励制度,不仅古代中国如此,在旧约《圣经》记载的西亚地区的征战中也是如此。这种制度被延续到了西汉时期,就成了"无军功者不得封侯",那位汉武帝时期的著名上将李广,一辈子征战无数,但无数次的军功都是与他擦肩而过,倒霉催得可以,至死也没有封侯。这就是虎狼之师的基因的来历。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也许还记得这么个细节,汉室的大将军何进为了制衡宦官的专权,将一股祸水引入了京师,那就是董卓的西凉兵。这些兵每逢出城去烧杀抢掠,回城时必将被杀的人头挂在马脖子上回来论功请赏。跨越千余年之后的我朝,军事思想的一个要素也是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而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什么是"有生力量",只不过比说"数人头"的表述更文明些罢了。
如此这般,上面侃的是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秦国军队的攻击性的历练。另一方面,任何军事行动的成功都离不开军事家的谋略,即所谓"庙算"。那孙武子的兵法可不是写了帮孩子们认字读书的。翻开一本《东周列国志》,里边的信息量极大,充满了政治军事的谋略与智慧。比如说,自古燕赵之地也崇尚武力,赵国军队也是历来强悍无比。但是,不怕遇见虎狼般的对手,就怕遇见猪一样的队友。秦赵相争之时,赵国名将李牧遇见的可不是猪一样的一般队友,而是一位中了秦国反间计的猪一样的国君。结果是赵亡,四十万赵国降兵被坑杀。
秦王扫六合,引来无数诗人、文士的赞叹! 那扫完就完了吗? 仅图一时的痛快只能是诗人的轻狂无知。始皇帝做着他的千秋万代梦,哪曾想到自拥兵入了函谷关,秦国的灭亡己经进入了倒记时了。后世对这位始皇帝的评价也是两个极端,即开创了中华大一统的先河的皇帝第一人,将暴秦的严刑峻法、独裁统治推向中华大地的暴君第一人。以地主看来,赢政乃是一位“好战必亡"的实践者。
有人可能抬杠了: 好战,能取得中华一统的伟业,虽败犹荣! 何况他还成功了呢?
非也! 成功,并非仅是因为秦人好战,而更是因为善战。自古善战非好战,一字之差,后果迥然。所谓好战者,无论敌我态势如何,将武力作为解决争端的首选或唯一手段,得志便猖狂,不得志也猖狂。又好比酒壮怂人胆,形同开车醉驾一般。下边就说说秦国灭亡之事,不过地主预先声明,写这一段之前未读任何秦史,仅凭道听途说的有限信息而侃。
首先,始皇帝梦想着千秋万代之伟业,决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具体规划的。往下边看。
其一,将尚存的六国贵族尽量地迁往秦地居住,看管起来,从而断了这些人的复辟梦。当年讲阶级斗争的时侯,小学生们写作文都忘不了一句话,说是"阶级敌人人还在,心不死,时刻梦想着复辟资本主义"。这个道理人人皆知。
其二,将六国军队的兵器收缴起来,集中销毁,据说铸成了几个铜人,运到咸阳去。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没有了兵刃,从此谁还能举枪造反?
其三,在全国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条条道路车同轨,便于秦军的快速机动作战。
其四,贷币、度量衡等经济元素一体化; 收缴六国的书籍焚毁之,以秦国文字为唯一语言载体。换言之,一切文、史、经济的"去周化"、 "去六国化"。
其五,面对全国各地的一片反对声,将领头的儒生数百人抓起来弄到咸阳坑杀之。杀猴给鸡看,枪打出头鸟,看谁还敢不听号令?
其六,一改自夏以来的分封立国制,在全国设立一套全新的行政体系,即在秦国行之有效的郡县制,实现政令的高度统一。
诸位! 请仔细看看还缺些什么? 有了这些强力措施,应该够了吧?
始皇帝和手下的李斯赵高们总以为这些强力手段足以保证江山永固了。十五年后谜底揭穿,原来这一套并不好使,秦朝君臣祖宗八辈儿的心血被一朝赔了个底儿掉。正所谓,阿房宫,三百里,填了项羽的一把火。始皇被二世胡亥矫诏杀了长公子扶苏、宦官赵高杀丞相李斯又杀皇上胡亥、继位的秦王子婴杀赵高、项羽带楚兵接着把秦王室灭了族、项羽先杀楚王、后自刎乌江边上,让抢得他一块尸身的汉军将领们封了侯。最后留下了什么? 临潼城外,渭水河边,一座孤陵静卧。"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
地主绕了半天,可能把不少读者给绕晕了: 那为啥秦帝国灭亡这么快尼? 愚以为,但凡好战者,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处理问题,上边被列上的和没有列上的秦帝国国策当中主要是以强权治国的手段,唯独缺乏一丝怀柔之策,咋不想想先在六国构建"和谐社会"尼? 这就是好战和善战的区别。全凭武力征服,并无其它宽容,然以秦军之强,若攻城掠寨尚可有胜,一旦到了守业,苛政之下,举六国之民皆为反贼,秦军终成了强弩之末。一旦陈胜造了反,灭你没商量。
与"好战"对比,善战者不仅能审时度势而择开战之机,而且须做到武备充足、战事的细节谋划周全,从庙算、伐交、伐兵、攻城,必心狠而手黑,且有上天好生而怜悯之举,对战事也有完整的善后手段。
所以,中国人总结了解决争端的最高手段是"和为贵"。哪位若看不懂,听俺更全面地解释啥是"和为贵": "咱俩有争端就坐下来慢慢谈,若是不识抬举,我让你死得很难看"。
秦灭六国,从中华大一统的角度,今天看来是正义之战。但谁能穿越到两千多年前去说服陈、吴、刘、项别造反? 拿到当时的七国,秦国的暴政恐怕不可能被六国人民所接受,于是乎,好战者亡,一个失败的用兵之道就这样彪名青史了。
那位说了,怎么都成了失败者? 难道没有成功者? 当然有成功者! 不然怎敢称"用兵之道"?
等过一阵子地主忙完了秋收,咱接着侃几个成功者的故事。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打开手机微信,选【发现】->【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选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