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诸葛亮-士为知己 (原创天地) 2840次阅读
观看【闲茶蛋】的博客诸葛亮不投奔曹操弃强就弱不明智
古代士人“择主”和现在就业应聘选公司有点相似,比如都得考虑薪酬待遇、发展前途,但是也有不同,应聘可以跳槽,只要找好下家,跳多少次槽没限制,没人指责。古时换个主公可没这么容易,事二主那就是不忠,吕布多换了几个主公被骂为“三姓家奴”。可见择主这事最好一次选定不换,要非常慎重。
士人择主和今人选公司最主要的不同在于,选公司可以不考虑老板的性格观念,择主却需要考虑主公的政治理念。尤其对于有政治抱负,打算做点实事的贤士来说,这点可能比薪酬待遇更重要,诸葛亮不投奔曹操最大的原因就在政治理念和行事为人观念不同。
诸葛亮和曹操在有些地方观点一致,比如都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纲纪废弛之病。但是在政治立场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关心时势的人都看得出,曹操架空汉帝之势已成,取而代之只是早晚的事。诸葛亮的政治立场比较正统,或者说是保守,只认汉朝刘家天下为正宗,不能忍受外姓篡逆。政治立场虽然谈不上对错,但总归没法调和,所谓“各为其主”。
除了政治立场,诸葛亮和曹操更重要的分歧在于,二人行事的方法观念不同。曹操我行我素,只求达到目的,不考虑名声和影响,随便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曹操智计绝人,这样的性格观念缺少自我约束,做事就不择手段没有底限,在杀人这方面尤其明显。曹操杀伐决绝,从不手软,杀掉的有名有姓的人有:杨修、崔琰、许攸、华佗、娄圭、桓邵、刘勋、两个皇子、伏皇后全族、孔融全族、边让全族、董承全族等。如果说董承是想谋害曹操被曹操杀还说得过去,那是赤裸裸你死我活的搏斗,曹不杀董董就杀曹,没有折中的余地。刘勋因为图谋不轨被杀也算是罪有应得。但是其他几位被杀就有点过分了,伏皇后不管怎么说是皇后,她爹伏完要害曹操,杀了伏完也就是了,还杀皇后,在古代说是大逆于纲常伦理,在今天说杀个弱女子有违人道。孔融杨修是因为反对曹操欲代汉自立,平时言语多有或明或暗地唱反调,导致曹操不满。崔琰娄圭许攸边让都只因为对曹操言语有失就被杀,尤其是崔琰和娄圭,和曹操一向交情不错,还颇有功劳,只因为说话触犯了曹操就被杀。《三国志·崔琰传》记载“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恃旧不虔”的意思是仗着以前有老交情而不恭敬。这些人不是违法作乱,仅仅因为对曹操说话和以前好朋友时一样随意就被杀了,其中孔融、许攸、边让、伏皇后都是在诸葛亮出山前被曹操杀掉的,因此诸葛亮有时间了解曹操为人,“伴君如伴虎”的危险环境,诸葛亮不愿去冒这个险。
或者说刘备也不是吃素的,杀过张裕、彭羕,有人说张裕被杀的原因是嘲笑刘备没胡子,这不对。张裕是因为假借天文星象,总是说一些神神叨叨惑乱人心的“预言”,导致刘备不满。历史上这种怪力乱神的事多是后人附会,比如周亚夫邓通被算到饿死,管辂神相等等,其实哪有这样的神术。张裕除了以占卜预言见长,其它一无所闻,才能根本和孔融杨修等人差得远。放现在说,不能因言获罪,但散布恐怖言论也是可以抓起来的。彭羕被杀更加事出有因,他直接明了地挑唆马超造反,“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哪个想做皇帝的人能容忍这样的手下呢?
杀有名有姓的人还不算曹操最狠的事,被曹操杀掉的无名无姓的人更多,最狠的一次是在徐州,因为曹操打算把老爹曹嵩接来,结果在徐州附近被人杀了,谁杀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徐州牧陶谦杀的,另一说是陶谦的手下都尉张闿见财起意杀了人夺了财跑了。反正都和陶谦有关,曹操就找陶谦报仇,这倒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这和徐州老百姓没关系。曹操恨屋及乌,把徐州老百姓都当作杀父仇人,据《后汉书·陶谦传》记载:“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资治通鉴》记载:“初,京、雒遭董卓之乱,民流移东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操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应、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一口气杀了几十万人,泗水都堵塞不流。日本侵略军南京大屠杀三个礼拜杀了大约30万人,曹操打徐州时间不会很长,宽松估计一月左右(拖久了粮草跟不上),杀了几十万人,那么至少二十万,曹军杀人效率比日本鬼子不遑多让。
前面说过,诸葛亮的执政理念以儒家的仁政为本,对这样残暴的大屠杀不能接受。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离徐州不远,初平四年是公元193年,诸葛亮12岁,不排除诸葛亮少年时近距离接触到曹军徐州大屠杀惨状的可能。诸葛亮和曹操在基本观念上分歧相当大,所以不可能走到一起发展。
刘备早年就有仁德的名声,在平原相任上,有个叫刘平的人一向看不起刘备,派刺客行刺,刘备不知情,热情招待刺客,刺客不忍下手,告诉刘备实情后离去。当时战乱影响,老百姓闹饥荒,刘备外平贼寇,内施财物,在平原县很得人心。曹操打徐州时,刘备只有千余兵马,凑上几千饥民,来救徐州。陶谦死前嘱咐别驾糜竺立刘备为徐州之主,陈登、孔融这些牛人都支持刘备。陈登提交公文给袁绍,袁绍答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如果说这些冠冕堂皇的公文可能是客套词,逮谁都这么说,那么老百姓的实际行动就不是客套了。曹操取荆州,刘琮投降,曹操使五千精兵日夜追赶刘备,“琮左右及荊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这十余万人当中兵马应该是少数,哪怕有一两万兵力也可以抵挡甚至歼灭曹操的五千追兵。这十万人是无战斗力的老百姓,他们原来住在荆州,为什么要抛家舍业跟刘备逃难呢?原因一,刘备一向名声好。原因二,被曹操杀怕了。东汉末年战祸绵延,一个地方打仗,老百姓就逃难到相对和平的地方去。关中大乱时,老百姓逃到徐州避难。北方到处打仗时,老百姓逃到南方的荆州益州。荆州的老百姓当中,肯定有从徐州逃来的,这些人在荆州一讲曹操在徐州的三光政策,荆州老百姓还不得听到曹操俩字就腿肚子抽筋,现在曹操大军杀来了,不跑等着被杀尽杀绝吗?
十万逃难百姓没有战斗力,反而拖慢行军,但刘备没有抛弃他们,不管能走多少路,总之一起逃命。有人劝刘备扔下难民轻骑逃跑,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说刘备假仁假义装样子也好,说刘备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无力保护百姓也好,这时候刘备性命交关,他敢冒着被曹操抓住处死的风险和老百姓一起走,多少给老百姓心理上的安慰:刘县长没扔下他们不管顾自逃命。如果说刘备拿老百姓当盾牌做替死鬼那没道理,没有规定曹军必需先杀光老百姓才可以杀刘备,刘备要保命最好办法是快马先跑。
查看刘备一生事迹,没有屠城杀降的记录,不管是心存仁德还是力量不够,总归是没有。刘备的立场和观念都和曹操相反,对于诸葛亮来说,自然是和刘备说得到一块,这才是诸葛亮没投奔曹操的原因。老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忠义智勇也要为知己者付出,明显刘备是诸葛亮的知己,曹操不是。
诸葛亮的话题说完了,再歪楼几句。
三国故事自从形成以来就有尊刘贬曹的立场倾向,在北宋,“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了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东坡志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倾向?传统的说法,刘备是汉室正统,曹操是篡逆,尊刘贬曹反映人们心中皇权正统观念。但是对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没什么不同,有一首远古的民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意思是说老百姓自食其力,所谓天子的皇恩对老百姓没有影响,皇帝血统这个虚无的东西对老百姓就更无所谓。老百姓对皇帝、对统治者的要求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指望有恩惠,别有祸害就谢天谢地。刘备和曹操在杀人这事上显然是刘备害小,曹操害大,虽然曹操恢复北方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屯田都对民有利,但直观感觉上杀几十万老百姓刺激太强,“尊刘贬曹”的主要原因是刘备杀人少,曹操杀人多。
老百姓虽然身处底层,不知道宫闱秘事,虽然文化低,不懂国家大事,但切身感受是有的,所以民间评说的历史,往往叙事假多真少,是非褒贬却八九不离十,三国、说岳、说唐、杨家将都是这样的类型。不过东西吃多了会腻,故事听多了也会腻,基于虚构故事对历史人物的歌颂传播了几百年自然招人厌烦,令人怀疑历史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可能完全相反,于是有了翻案文章。对诸葛亮的“新看法”大致是这么来的,不过为新而新而反传统的观点一般不大站得住脚。
有句老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实际上民心和天下没多大关系,既不正相关也不负相关,以三国前后为例,诸葛亮最得民心,没得天下,董卓最不得民心,旋踵败亡。曹操有得民心处有不得民心处,也没得天下。司马懿并不怎么得民心(历史学家吕思勉对司马懿的评价比曹操低很多),却得了天下。所以这句老话只是成功者标榜自己罢了,得不得民心得经过时间考验。
完整帖子:
- 说说诸葛亮-士为知己 - 闲茶蛋, 2016-09-17
- 哦,总算是知道曹操怎么不受人待见了。 - 我为诗歌狂, 2016-09-17